一位學(xué)英語的年輕人問:“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反問了他一句,請他自己先考慮一下。他說:“這句話我能翻,但是翻出來又覺得不通:一個男人的父親怎倒反而是個孩子呢?”我又問他査了詞典沒有,他說沒有。我建議他不妨査査再說。他査了不大會兒就査到了:
The ?is father of (或 to) the man.
〔諺〕三歲定到老。
當(dāng)然,詞典里的上述譯文并沒有把原意譯錯(似乎漢語中還有旁的說法,如:“三歲看到老”、“三歲知八十”……)——盡管要逐字地對號是一個也人不了座的。
這個例子雖簡單,卻很能說明翻譯的真諦:理解原文,必先理解原文的語言;但更要理解體現(xiàn)于原文語言手段之中的精神實質(zhì),否則,便貌合神離、似是而非。
說到這里,不禁聯(lián)想到日本筑波大學(xué)的一位教授,去年在雜志上發(fā)表過一篇文字,談到一句英語諺語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這句話在日本一部相當(dāng)謹嚴的英和諺語詞典中被譯作這樣的意思了:“了解自己孩子的才是聰明父親”。許多日本人又把上述譯文理解為“親馬鹿”(日語漢字詞)——譯成漢語便是“溺愛兒子的傻瓜父親”或“寵愛兒子竟連兒子的愚蠢也一點不知道了”的意思。不但如此,“親島鹿”用久了,競成了這句英語諺語在曰語中的定譯了。
與這句從父親角度出發(fā)的諺語雷同的,還有一句從兒子角度出發(fā)的諺語:“It is a wise child that knows his own father.”,其基本意義當(dāng)然同上一句并無二致(不知道日語中楚否有相應(yīng)的定譯——“子馬鹿”?)關(guān)于這一點,如果讀了 Chaucer 的 The Canterbury Tales 就不難斷言:不論是從為父者出發(fā),還是從為子者出發(fā),這兩句諺語所意味的完全是同一個涵義。但這個涵義既非“親馬鹿”,亦非“子馬鹿”,而是......
原來,在中世紀英格蘭人中為人妻之不貞者,似不在少數(shù)。因此不少丈夫無法斷言其妻所生之子確系“his own child”。如這樣的丈夫競?cè)?ldquo;knows his own son”,那當(dāng)然堪稱為一位“wise father”了。
如果為父者無法確認其親兒子,則為子者又何從確認其親父親呢?這么說來,在這兩句諺語形成的歷史情況下,共實質(zhì)意義不就是“唯有妻子才知道孩子是否丈夫所出;唯有母親才知道誰是孩子的父親”了嗎?
由此可見,上面所譯的“寵愛兒子竟連兒子的愚蠢也一點不知道了”、“溺愛兒子的傻瓜父親”之類的譯文,其去該英語諺語之原意也可謂遠矣!
結(jié)論是什么呢?曰:翻譯之第一要義,在于理解原文之精神實質(zhì),而欲達到此目的,也得具有必要的背景知識。
天津翻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