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是19世紀英國文學唯美主義最著名的代表,既是小說家、戲劇家,又是小品文作家、政論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詩歌《詩集》(1881),童話故事《快樂王子》(1881),短篇小說《阿瑟•薩維爾勛爵的罪惡》(1891),長篇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1891)及論文集《意向》(1891);劇本《溫德梅爾夫人的扇子》(1892),《一個無足輕重的女人》(1893),《理想丈夫》(1895),《莎樂美》(1893)及代表作《認真的重要》。王爾德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意欲叛逆,卻墜入無以自拔的唯心主義;旨在求生,卻轉(zhuǎn)為頹廢消極;反叛自然主義,某些方面卻比自然主義更甚。他的文論純屬另類,既不嚴謹,還常與自己創(chuàng)作背道而馳。但正是這種復雜的矛盾卻蘊含著可供選擇的財富:人道主義基調(diào)與注重想象、藝術(shù)美的合理內(nèi)核。所以當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時候爾德自然地成為人們的選擇。五四前后,王爾德的名字為文學界所熟悉,僅僅譯名就有淮而特、崴爾德、外爾德、皇爾特及王爾德多種。
最初被介紹到中國來的王爾德,是一個童話家。1909年2月刊于周氏兄弟合譯 《域外小說集》之首的《安樂王子》是王爾德第一篇漢譯作品。故事中的安樂王子是一座高聳于市中的貼金鑄像,他目睹人間苦難,雖心為鉛,不能無動,遂把自己所有飾物金片---奉送窮人,嚴冬中安樂王子凍裂了自己的鉛心,市長和議員們毀掉鑄像,各自爭先再鑄自己塑像。故事傳達出王爾德對現(xiàn)實的關注與對窮人的深深同情。周作人介紹此作正是因其“甚美妙、含諷刺”,“持有人道主義傾向”。
此后,王爾德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劇作家頻頻出現(xiàn)在《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上。如1915年載于《新青年》的薛琪瑛譯劇本《意中人》,1916年載于《新青年》的陳嘏譯劇本《弗羅連斯》;1918年12月始載于《新青年》的沈性仁譯劇本《遺扇記》,1919年載于《新潮》的潘家洵譯劇本《扇誤》?!缎虑嗄辍返木幷邔ν鯛柕麓蠹油瞥?。1915年曾以“記者識”名義,簡介了王爾德生平、思想。對王爾德的《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無用之婦人》、《熱情之重要》、《意中人》和《莎樂美》五部戲劇評價甚高。認為“世之崇拜王氏者,以是五劇故”。接著,在《新青年》一卷三號封面上,刊登了王爾德的畫像。主編陳獨秀在載于該期的《現(xiàn)代歐洲文藝史譚》中,又將王爾德與易卜生、屠格涅夫、 梅特林克并稱為“近代四大代表作家”。然而,五四前的介紹者,只認識作為童話家、 戲劇家的王爾德的人道主義和反抗斗爭的側(cè)面,對他的唯美主張,雖略有提及但未引起重視。有的譯者對此ー無所知。誤認他為“著名的自然派文學大家也”。
1920年4月,上?!秶袢請蟆房d了《薩洛陽》即《莎樂美》。1921年3月15日出版的《少年中國》第2卷刊載了田漢譯的《沙樂美》。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這三年之內(nèi)僅王爾德童話譯作就有六篇十二種譯本。長詩《萊頓監(jiān)獄之歌》、散文《青年的座右銘》 及多篇散文詩也都有了中譯。
1924年戲劇協(xié)社將《少奶奶的扇子》一劇搬上舞臺,從而引發(fā)一陣“王爾德熱”那年年初洪深鑒于《溫德梅爾夫人的扇子》“雖有兩種譯本,但皆不合表演”的狀況,借鑒歐美等國“改譯之例”,將此劇改譯為《少奶奶的扇子》。改編后的劇本,人物,事件都移到中國,故“地名人名、以及日?,嵤?,均有更改,惟全劇之意旨精神,情節(jié)布置,則カ求保存下來”。4月,經(jīng)洪深親自導演,此劇在上海與觀眾見面,受到熱烈歡迎,戲劇協(xié)社曾再三增加場次。茅盾等都看過此劇。幾乎所有觀眾人人稱贊《少奶奶的扇子》。各處劇閉和學校也都采用洪深的本子,出演多次。明星影片公司起用洪深為編導,將此劇搬上銀幕,更促進了此劇的風行。直到1930年,上海培成女校還在表演此劇。
在中國上演的另一部王爾德的劇作是田漢譯的《莎樂美》。1927年秋后,田漢吸引大批文藝界知名人士,如郁達夫、徐志摩、歐陽予倩、洪深、徐悲鴻、周信芳等,共同倡導“在野的戲劇”。并為《莎樂美》配備了最強的陣容。1928年冬至1929年底,田漢親率南國社,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無錫等地巡回演出,使該劇名噪一時。
與此同時,中國還發(fā)表了大量評述王爾德及唯美主義的譯文。如梁愚春譯《王爾德》(Robert Lynd作)、徐懋庸譯《王爾德》(紀德作)、高明譯《現(xiàn)代英國文藝思潮》(橫川有策作)。這些譯文主要從文學、社會發(fā)展、哲學淵源、思潮流變等方面介紹、評析王爾德文學美學的內(nèi)容及產(chǎn)生原因。在譯介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是:幾乎所有的介紹者,都對王爾德的唯美主義提出了批判。
中國王爾德的研究幾乎與翻譯同步,因為散見于諸家譯本的前言,后記都對王爾德的作品及創(chuàng)作思想有不同程度的介紹和探究。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刊載在革新后的《小說月報》(第12卷5期)上的《王爾德評傳》,作者沈澤民?!锻鯛柕略u傳》詳細介紹了王爾德的生平,還特別分析了《莎樂美》。接著張聞天、汪馥泉為介紹王爾德的《獄中記》撰寫了《王爾德介紹》長文,連載在1922年4月3日至18日的《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后收入《獄中記》,于1922年12月列入“文學研究會叢書”,商務印書館出版。文章不但詳細介紹了王爾德的生平,思想、作品,并且作了分析,特別是唯美主義。這兩篇文章都有失偏頗,但在當時又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要求變革,正是五四新文學先驅(qū)者的意愿與奮斗目標。這點,恰好與王爾德的創(chuàng)作思想契合,所以要歡迎王爾德。趙景深曾在《文壇舊憶》(北新書局,1948年4月)一書中回憶道:“王爾德在我國文藝初期的確走過一陣紅運,幾乎他所有的著作都有了中譯本,例如田漢譯《莎樂美》,張?zhí)炻劦茸g《獄中記》,穆木天譯《王爾德童話》,洪深改譯《少奶奶的扇子》,孔襄我譯《同名異娶》等,零星的譯文還不在內(nèi),至于杜衡譯《道靈格雷的畫像》,巴金重譯《自私的巨人》之類,那卻是最近的事了。”
因此,王爾德在二三十年代對中國戲劇界的影響也可想而知了。郭沫若在五四時期主張“藝術(shù)的本身是無所謂目的”,“只是天才的流露”。正是王爾德唯美主義藝術(shù)觀點的翻版。郁達夫更直率地表示“我卻承認美的追求,是藝術(shù)的核心”。郭沫若在所作《王昭君》ー劇中,有明顯刻意模仿《莎樂美》的寫法。
翻開歐陽予倩的翻案劇《潘金蓮》,我們不難從劇本的名字到內(nèi)容都看到《莎樂美》的影子。尤其從“崇拜力與美”的“新女性”潘金蓮身上,看到中國式的莎樂美精神。另一例子是向培良的劇本《暗嫩》。此劇不僅主題,藝術(shù)表現(xiàn),甚至取材都同于《莎樂美》。
抗戰(zhàn)以后,由于形勢劇烈變化,各種興盛一時的現(xiàn)代主義介紹浪潮逐漸衰弱。王爾德譯介的鼎盛期已經(jīng)過去,但還沒銷聲匿跡。40年代譯介王爾德作品的主要人物當數(shù)巴金。巴金早在20年代就“起過翻譯英國詩人奧斯加、王爾德的童話的念頭”。1942年3月中旬,他由桂林赴重慶,隨身攜帶的就是一本王爾德的童話集,并從此開始將王爾德《自私的巨人》等九部童話、《裁判所》等七篇散文詩陸續(xù)譯出。這些作品中有三分之一是首次中譯。大部分刊登于桂林、上海等地的文學刊物上。最后結(jié)集為 《快樂王子集》出版。同時,譯介文章也重新出現(xiàn),如李聯(lián)譯《王爾德的悲劇》(Mon- taguo Summey作),鐘岳年等作《王爾德》。
50年代以來的相當一段時間內(nèi),王爾德作品的譯介幾乎全停止了,與二三十年代形成強烈的反差。只有巴金在40年代譯出的《快樂王子集》于1955年和1957年,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兩次印刷。這一狀況一直持續(xù)到80年代。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重新出版巴金的《快樂王子集》,1983年花城出版社出版錢之德譯《王爾德戲劇選》。1988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推出姜允麟譯的劇作《靈魂的毀滅》。90年代以后, 尤其是90年代末王爾德的作品重又受到中國譯界的關注。二三十年代翻譯的劇本都先后有了復譯本,其中《道連•葛雷的畫像》有4種復譯本,復譯最多的當推《王子童話集》(有的譯《快樂王子》或《王子童話故事》),共有15種左右。一直無人問津的小品文也有了張介明的譯本《王爾德讀書隨筆》(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文學出版社于2000年推出了《王爾德全集》,六卷,這套全集收齊了王爾德的全部作品,也是我國迄今惟一的《王爾德全集》,該集第一卷《小說量 話卷》(榮如德、巴金譯)。第二卷《戲劇卷》(馬愛農(nóng)、榮如德譯);第三卷《詩歌卷》(黃杲圻等譯);第四卷《評論隨筆卷》(楊東霞、楊烈譯);第五、六卷《書信巻》(蘇福忠等 譯,共收信1098封)。
近50年來中國對于王爾德的研究,雖談不上是空白,因為散見于有關刊物的論文還是偶有謀面,但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廣度是遠遠不夠的,至今也未有專著問世。
天津翻譯公司